4)第717章 用心平而劝诫明_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便捷。

  ……

  大致把雒阳新区的街面都走了一遍后,时间也临近黄昏。诸葛亮最后带着李素参观了一座位于城东北角、靠近洛水和黄河河口码头处的工坊。

  那地方是雒阳新区营建的木料集中加工场。把新区范围内要砍伐的木头统统运过来,再把外地运来的木料也都集中到此加工。

  而上元节之前,黄月英琢磨的那个“水车圆锯作坊”,如今已经大规模实现了,洛水之畔特地修了几十部水车。

  考虑到洛水流速不够快,水能不够湍急,还特地在旁边修了蓄水池,从上游数里外提前引水,临时抬高水力工坊附近的冲击水位落差。

  这些水车全部拖动着原型的锯齿片,速度不快但每天十二时辰不停歇的加工着造房子修城楼用的木料。

  这些机器,对于砍树环节没什么帮助,至今为止砍树还是得靠往复式的拉大锯,或者直接用斧头。

  不过对于已经砍下来的圆圆的木头,要加工成立方柱体最终能用的材料,还是很有帮助的,至少比木工人力锯平节约了数十倍的劳力。

  精细的建筑木材加工环节,效率因此陡然提升。

  当然,因为黄月英毕竟不是穿越者,她不可能知道哪些科研方向有前途,哪些没前途。

  所以在“水车圆锯加工木材”这个科技树点成功之后,她还一度尝试过推而广之,想搞搞看用水力加工其他建材是否可行。

  比如弄了几座水车、跟之前成都的水力锻铁作坊那样,只不过把锤头改成类似凿子和锛子形状的,想用往复下落的凿击动作来砸开石料。

  不过这个不是很成功,主要是石头比较脆,而且不能保证每一批的石料脆度都一样,经常直接就把石头砸碎没法用了。考虑到洛水的水能资源不是很丰富,也没那么多水车车位供这些玩意儿浪费,所以黄月英的这次自发尝试算是失败了。

  这也没什么好责怪的,科技进步本来就是试出来的嘛。而且无法完全代替人工,好歹也能部分代替人工,挪到源头的菜市场去使用——如果采石场附近有落差冲力较大的水能资源可以利用的话。

  总的来说,后续雒阳新区的房屋建筑速度,至少因为这些预制建材的尝试,而提高一两成,建筑时间也能缩短一两成。无形之中,未来整个雒阳新区的落成过程中,节约的钱财预算至少超过十亿钱。

  不过,预制建材必然导致随之而来的尺寸标准化。木材的精加工成型已经不是到了工地上之后再临时让木匠搞,而是提前在木材加工厂里做好了运到工地。

  很多工地的建筑环节也不得不标准化尺寸,否则一旦现场尺寸长了或者短了,预加工的木头用不上,就很麻烦。

  虽然早在秦始皇的时候就统一过一遍度量衡,但实际上民间木匠用的尺子长短也未必精确

  请收藏:https://m.4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