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798章 做丞相的好处,就是随口说句话都能当科举考题_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观相统一”原则靠拢。

  李丞相治国,从来不是空喊一个口号,不管怎么落地的。他都是一边写意识形态著作,一边已经在琢磨如何把空泛务虚的意识形态进步,落实到现实政治治理中。

  而稍稍学过法理学的都知道,任何关于善恶评价、社会价值导向的治理,毫无疑问最关键的都是一个“道德的法律强制问题”。

  所以李素的思路自然而然往这个方向琢磨、往这个方向靠拢,也就很容易想到了。

  ……

  此时此刻,作为李素新政最初萌芽的代言人和实践者,管宁也是费了好大的劲,跟举子们解释了朝廷的司法精神。

  听朝廷的态度如此宽仁、而且有法可依一碗水端平,绝大多数举子自然是不再闹事了。毕竟多抓几个作弊的,也提高不了多少实质的录取率。

  个别混不吝脑子转不过来,或者是年轻不差这一届的,还想揪着不放博个名声。但很快也发现无的放矢——因为朝廷压根儿就懒得问“那个闹事的是谁?给我记下来”。

  如今的举子,心态跟东汉末年的太学生是差不多的,就是想靠仗义执言出名。被官府怼的时候,如果记下了你的名字,甚至将来打击报复你,那都是会在士林得到名声的,所以才有那么多“党锢之祸”嘛。

  官府和颜悦色跟你解释,都懒得打击报复你,连问名字的机会都不给,反而让喷子们无所适从了。

  最刺头的那几个见无利可图,其中个别脑子活的,就又开始吐槽贡院硬件设施太差、害大家排队那么久、给想作弊的人制造犯罪中止的时机,然后也就没什么可骂了。

  毕竟,要是所有人都不用排那么久的队进场,那那些想作弊的家伙不就没机会观察前面人的下场、从而中止了么。所以说到底还是朝廷拖拖拉拉,害得少抓了几个坏人!

  这番言论,自然也被队伍里其他几个厚道的考生劝住了:“这位兄台,谨慎呐,这事儿朝廷宽仁占理,别找没趣了。贤弟急公好义,令人佩服,不知是何方人士。

  看贤弟如此年少,应该是第一次来考吧,如今这条件算不错了,毕竟上千人呢,哪能同时沐浴更衣进场。

  三年前在襄阳条件比这还差呢,前后分了六批更衣进场,今天才分三批,已经要拜诸葛府尹督造的这新贡院宏丽所赐。”

  最凶狠的那个少年喷子见有人问他来历,见今天仗义执言的扬名企图多多少少能实现,也就见好就收了。他一捋束发带,环着抱拳半圈,拱手自我介绍:

  “在下太原郭淮,家父原是雁门太守。在下年未及察举,吕将军归降朝廷,今年便来雒阳试试。”

  原来,这郭淮也算是“科举制的受害者”了,历史上他一直活到高平陵之变后几年,七十多岁才老死,比司马懿晚一点。

  所以郭淮的年纪也

  请收藏:https://m.4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