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八章 峣峣者易折(1969—1971) 第十八章(1)_毛泽东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八章峣峣者易折(1969—1971)

  毛泽东驱车前往人民大会堂主持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这次会议意味着确定“文化大革命”的“成果”。但“九大”会议内容空泛,气氛紧张,毛泽东未能如愿以偿。

  毛泽东致的开幕词令人振奋而惊心。川这次大会应是一次团结的大会,他一开始便说道,热烈的欢呼声震耳欲聋,响彻整个大会堂。但他话锋一转,讲起中国共产党内部分崩离析的状况.以及在分裂过程中打倒老同志的情况。毛泽东为之辩解1969年4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

  大会错误地肯定“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还把林彪作为4t班人”载入党章。

  并予以赞扬。

  修改过的党章指出,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样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基础(这与1956年“八大”通过的党章明显不同。

  那时刘少奇集团处于全盛时期,没有把任何一位在世之人的“思想”作为旗帜挥舞),这得归功于林彪。

  “文化大革命”把毛泽东捧向了新的高峰,而总是面带微笑的林彪则是主要吹鼓手。

  伴随“文化大革命”而来的难道不是为毛一林时代开辟了一条稳定和谐的道路吗

  “九大”选举出的中央委员会看上去确实成了毛泽东、林彪的工具。原有的167名中央委员中只有54名保留下来。

  然而,在毛泽东看来形势还很复杂。

  会议前夕,受到政治迫害的外交部长陈毅以其闻名的机智而锐利的口吻对毛泽东说:“我怎么能参加大会呢?人家说我是‘右派’。”毛泽东答道:“那你就来代表右派么。

  一句话道出了毛泽东的讽刺与嘲弄。

  与1956年的大会不同,“九大”的召开如同一次密谋,没有发布详细的新闻。迹象表明形势急剧变化。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是,这次党代会的召开没有任何外国共产党的观察员出席—这说明一个事实:毛一林为自己的时代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封建主义的面纱。

  毛泽东在会上的举止如同一尊佛像—实际上,他也就是被当作这样的一尊佛—会议与其说是一场辩论,不如说是一种仪式((1512名代表中只有11人在大会发言)。

  幕后的气氛更加紧张,以致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来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代表们列队而行,用延安时代的选举方式,通过会堂前排的木质选举箱。选出的人数比原计划的多两倍,这是为了调和各派之间的关系。

  在一场可怕的暴风雨后毛泽东稳住了航向。他因此被推崇为马克思主义至高无上的圣哲,尽管刘少奇和邓小平在“八大”就曾反对这种做法。可是,蓝天上也会有乌云的。

  一半以上的代表身着解放军

  请收藏:https://m.4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