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八章 小舟浮碧海,潮声一叠叠_赤心巡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帝国,于彼时彼刻最大化地利用人道洪流,才引得天下效彷。国家体制是自此而大兴。

  这些故事,在《史刀凿海》中都有详细记载。

  而《景略》卷三也详细描述了,景文帝当国后,是如何会盟天下,如何宰割万妖之门后的利益。

  但随着历史的前进,时代的演化,天下各国的发展。

  如旸、楚、秦等大国,在万妖之门后所发挥的作用,已经不输于景国太多,而流血流汗更甚,收获远少。

  景国独握割鹿之刀,于客观现实上,已经不被允许。

  于是就有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五国天子会天京”一事。

  据《景略》卷五记载,这是一段发生在景钦帝时期的故事……

  说是在那一届黄河之会开始前,五大霸国的天子,直接法身降临天京城外,点名景天子,要求重议各国对万妖之门的责任。

  这件事情直接让景国从雄握天下的美梦里清醒过来,一个处理不好,便是旸、楚、秦、荆、牧,五国铁骑饮马天京城,五国大军共伐中域的结果。

  史载:帝面色如常,当场指划江山,分割乾坤,与诸天子共议伐妖大事。事定归来,面白如纸,血色褪尽,食指犹颤。是夜,哭于太庙。

  在这起大事中,旸、楚、秦、荆、牧,是如何达成合作,《史刀凿海》并未有明确的汇总描述,略过了过程,而专注于此事的结果和影响。但在各国分卷的史书里,可以找到拼图的一角。有心之人,能见全貌。

  不得不说,司马衡能把后面景钦帝这段写出来,什么面白如纸,什么深夜哭庙……也是真有本事。

  能知道这些,能找出证据来确认,是一种本事。

  敢写出来,写得这么详细,又是一种本事。

  合该他能得享大名,以这部《史刀凿海》超越历史上所有的史家先贤,成为史家第一人,

  那时候代表东域出头的,尚是旸国天子。当然后来的一切,都被齐国所接手。而齐国接手的过程,自然也不是风平浪静,你好我好。故旸的那些份额,都是今日之齐天子,带着齐国文武,一点一点重新抢回东域的。

  这是后话,且不去提。

  自那一次“五国天子会天京”之后,万妖之门的控制权,就由景国一家独掌,变成了六强共治。天下六强,谁也不能单独开门关门。必须要至少三个霸国同意,才能就万妖之门的状态做出改变。

  万妖之门也从那个时候开始,开辟了五座副门,分别被五大霸国置于本国境内。

  从那以后,另外五个大国的军队,也可以从自家国境直接开进万妖之门里,而不必非要聚于中域,走在景国的眼皮底下,任景国检阅,担心景国什么时候翻脸。

  那一届黄河之会的规则,也一直延续至今。此后以黄河之会的成绩,来分割万妖之门后的利益,就成了惯例。

  

  请收藏:https://m.4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