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22章 千军万马拜京师_混沌新纪元从大宋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补之、张耒等人并称为苏门六君子。

  只不过李廌与陈师道生不逢时,两人学业有成时,正赶上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取士之经义,也就是改教材。

  这让当时除了提前有所准备的王(安石)学子弟,其他绝大部分举子都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十年寒窗苦读的学问,竟一朝变作了无用之物。

  王安石的门人子弟有多少,顶了天千把人,而且还多良莠不齐;而被王荆公涮了一把的举子有多少,那可是几万乃至几十万读书人。

  断人前程,犹如弑人父母,这里面的仇恨可是大了去了。

  如果王安石想做商鞅,整个大宋几乎没有人反对,相反还都对他寄予厚望。因为整个大宋从上到下都很清楚,大宋确实到了必须要进行变法改革的地步了。

  但是谁也不曾想到,王安石的野心会那么大,他不止要作商鞅,更想作第二个文宗,第二个孔子、孟子,放在明朝就是想做朱熹第二。

  用一句比较洪荒的话来说,这是道途之争,而不仅仅是所谓的阶级利益再分配。

  这才是王安石变法被旧党尤其是司马光等人拼命反击打压,尤其是在王学中坚人才如章惇等人故去后彻底失势的最根本原因。

  当年对于王安石改教材的恶劣行径,与李廌齐名的陈师道直接不屑一顾,选择不去应试。

  而李廌觉得自己天纵之才,只把王安石的经义拿来读了一遍,然后就信心十足的跑去应试了。

  李廌确实很厉害,按照王安石的题框应试同样出类拔萃,只不过由于他太过出类拔萃了,却让负责主持科考的新党成员给瞧出了破绽,然后他的试卷就被废黜了。

  或许有人会问,文章作得太好也是破绽吗?

  还真就是。

  王安石在变法前专门用了十年的时间培养子弟信众,其中确实有很多菁英之才,如蔡卞、王无咎、陆佃(陆游的祖父)等等。

  而这些出众之辈在王安石改革科举经义后的第一次科考中,基本上就全部考取了功名,当然此次科考中还混杂了几个像李廌一般想法的非王学出身的天才之辈。

  而等到李廌去科考的时候,那些应考的王学子弟中,已经没有了真正出类拔萃的菁英之才。

  李廌混在里面就像羊圈里钻进了一头大水牛,主持可靠的新党官员眼睛又不瞎,怎会让他如意。

  后来等到哲宗登基(尚未亲政)后,新党被打压,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上台执政,李廌又去应试了,虽然他颇得当时的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吕大防的欣赏,但由于其曾应试过新党经义,且写得还比较出彩,却被偏执的司马光别眼相看,还是落第了。

  自此李廌便绝了科考之心,不再有意仕进。

  原本时间线的这个时候李廌本应隐居长社,致力于撰文著书。

  不过因李格非之故,李廌

  请收藏:https://m.4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