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322章 千军万马拜京师_混沌新纪元从大宋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里取出苏轼的手书,递与二人阅看,一边道:“恩师远在杭州,却知我在京中受困,便写得一封密信来劝我。我收到书信后,便立刻上疏求去。”

  晁补之与李廌相继读罢苏轼书信,却都恍然道:“怪不得文叔(兄)突然上疏去职,原来起因在这里!”

  李格非悲切叹道:“我去职第二日,便收到了恩师出游睦州,舟船倾覆,恩师与章子厚同时落水失踪的消息。如我所料不差,只怕此番舟船出事,乃是恩师有意为之也!

  若非受我牵累,恩师何以行此极端之事也?!”

  李廌自幼失孤,视苏轼如父,闻听此言,却是忍不住悲怆痛哭,只有种莫名的酸意掺杂其中。

  而晁补之却喝道:“文叔休得妄言!恩师行事自有其法度,汝何敢自怨也!章子厚亦同恩师落水失踪,可见非是变故,实乃意外矣!”

  如此三人又各说了些话,李格非本要留二人住宿,但晁补之与李廌却要急着帮助李格非消除流言,却自带着苏轼的手书去了。

  很快,关于李格非收到大苏书信而上疏去职的内情便自流传开来。

  虽然苏门子弟没有明说,也无实据,但有关苏轼覆舟自沉,保全门人子弟的猜测却也有些人提起。

  对此苏门子弟们却是不正面承认,也不予以否认。

  这猜测要是真的,那苏轼的人格品质可就真的无限拔高了。

  上一个老师牺牲自己保全学生的例子,却还是庞籍为保护司马光,替砸缸先生背黑锅去职。

  那次是司马光自己犯蠢捅了大篓子,庞籍的自我牺牲虽然高尚,但难免有徇私之嫌。而且后来司马光干得也比较那啥,除了修出【资治通鉴】,基本上没什么可拿的出手的功绩,相反干得糟烂事却不少。

  以至于后世很多人都为庞籍的牺牲感觉到不值,而庞籍在民间的形象也逐渐演变成了大奸佞庞太师。

  而苏轼和李格非这里可就不一样了。

  李格非没有犯错,相反他是受迫害的一方,苏轼也是。

  两个人都有牺牲自己保全对方的心意,如此苏轼的牺牲就显得无比高尚璀璨。

  这让苏轼在士民中的名声如坐火箭一般的往上窜。

  实际上按照利益最大化的方案来说,苏轼的“牺牲”固化为事实无疑是最优解。

  如此生前且不说,苏轼的身后名绝对可以光耀千古,成为圣人一般的存在,而他的子孙和门人子弟也都将会跟着受益无穷。

  对于这种情况,赵官家和蔡京自然是很不愿意看到的,他们想尽了一切办法去否定压制这种“恐怖”的猜测,奈何收效甚微。

  毕竟在这个时候,人们喜欢看到一个至圣的完人出现。

  如果是活人倒还罢了,没有人愿意捧一个活着的圣贤在头顶,那压力有点让人受不了。

  关键是这个人死了,谁会跟一个死人计较名声呢。

  无奈之下,蔡京却给赵官家出了一个馊主意,让即将抵达京师的诏安义军在京城内外演武,转移大家伙儿的注意力。

  大宋有五代兵乱的恐惧症在身,这个时候有一支军队突然在京师近前出现演武,谁还有心思去管苏轼圣人不圣人的!

  平息祸乱隐患才是最重要的。

  由此,数道密诏便相继被发往的已经距离京师不足百里的诏安义军主力。

  然后郾城、陈州、西华、太康、鄢陵等府县相继打开府库,用最好的装备物资将义军武装成了令人侧目的华丽之师。

  随后,数万大军便如骄傲的天鹅一般,摆开阵势浩浩荡荡的抵达了咸平县,此时距离京师已经不过三十里。

  “不明”大军到来的消息如雪片一般飞进了汴梁城中,顿时满城皆哗然。

  朝堂上诸公争吵成一片,而民间百姓则人心惶惶,只恐乱兵入城。

  只有知晓内情的赵官家和蔡京一伙儿稳坐钓台,满怀恶意的俯视着恐慌中的芸芸众生。

  请收藏:https://m.4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