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二十五章 李鬼遇见李逵_许大茂的妖孽人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个问题可是要比两个问题,好回答的多了。

  组织一番语言之后,许大茂当然不会回答他认知的东西,胡诌八咧说了半天,核心观点就是眼下祖国难啊!

  但真实情况还真的不是这样,就拿78年首批留学人员来讲。

  第一批出国留学人员52人,而在78年一整年留学人数860人。

  这当然要在前面加上全国两个字。

  除了第一批52人全部回归祖国的怀抱,日后成为各个领域的顶尖人物之外,剩下的留学生都有选择滞留美国的人。

  诱惑太大了,那时人均gdp仅仅几百块的国内留学生发现,他们一年的收入甚至赶不上人家的一顿饭钱。

  在美国一年的收入抵得上他们在国内一辈子的收入,这么大的诱惑之下,不可避免的有人选择留在他乡。

  这是避免不了也无法避免的。

  这些年除了一些极少数能自费出国的人之外,一大半都是公费出国留学。

  合着供你吃、供你喝、给你拿钱让你学习,然后你在别人挥舞手中支票的时候,直接忘记留学的初衷。

  所以每年控制留学人数,对留学人员进行审查很有必要。

  总不能给你出钱又出力,最后你转身投入别人的怀抱,这边还要祝你前程似锦吧。

  当然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这件事上我们可以说那些拿着公费留学的人做的不地道,但却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什么。

  就是这种我嘴上不说,但我就不爽你的感觉。

  说到底还是这阶段国内,不不不,乃至日后国内对科研人员的待遇都不是那么高。

  各类明星一个个吃的肥头大耳、油光满面,反而搞科研的确实是吃穿不愁,但是与那些在荧幕上表演的人相比,收入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这也是有些人才流失的一大原因。

  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那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搁谁心里能平衡的了。

  后世网上有个网友的说法许大茂就觉得很对。

  说一个人发明了一个钻头,外国出价3亿,国内出价1亿,那他就会毫不犹豫的卖给祖国。

  若国内出价500再奉上一面锦旗,你让他怎么选?

  尤其是这种事情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时候。

  “元老师,我们一年的收入真的赶不上美国一个月的收入吗?”

  又一个学生起身提问,许大茂轻轻点了点头。

  人群中一阵哗然,许大茂看的分明,很多人的眼睛里面都透露出一种向往之色。

  许大茂有点慌,他觉得现在他有必要告诉这些孩子,中国是有希望、有未来的。

  如果因为许大茂透露的只言片语,让这些大学生一个个削尖了脑袋想着出国,那他可真就罪孽深重了。

  许大茂轻咳两声开始就祖国今后的快速发展、经济腾飞做出大胆的预测。

  其实这也不是预测,这是许大茂亲

  请收藏:https://m.4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