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15章 魏无知的刁难_红楼之公子无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共睹,绝不是一个混吃等死的贵族饭桶。魏无知把司马匪鉴推给贾琮,贾琮又不声不响地推给众人,解决此事。

  国人无论古今,都有看热闹的习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一听有这种热闹,众人又竖直耳朵听起来。

  古代的士人、读书人,为人处世讲究“外圆内方”四个字,也就是官场所谓的“阴阳之道”,徐阶、张居正、申时行等颇得其中三昧。在他们看来,外圆内方是上上之道,能办事、心里有原则。外圆内圆是老油条,遇事推托,不会办好事,要不得,以严嵩、周延儒、温体仁为代表(奸臣)。外方内方,则是最危险的一种行事作风,以咱们的大清官海瑞为代表,眼睛容不得沙子,这种人,会被大部分士人集团排斥,哪怕不少人称赞,但外方内方触及了士人集团的根本利益,几乎不可能在官场大展拳脚。

  要说它复杂,也是复杂的,说简单点,“外圆内方”是首先会办事,并且不排除不择手段地保住自身、党同伐异、再施展抱负的行为,能够坚持一定程度上的好原则。说难听点,是虚伪、奸诈,自我标榜是“阴阳之道”。

  当下贾琮面临的就是这么回事,所谓“外圆内方”,一般不明着说出来,就看当事者如何去平衡。名利,名利,名就是利,倘若贾琮不帮司马匪鉴、不理会魏无知提出的切中民生的事,对贾琮的名声,会有一定损害,而名声,是他们立足的根本之一。

  “书生论政,朝野所忌,魏兄,你这题目不但过于刁难人,且逾越了我们读书人的本分。”王应麟眼神一闪,为贾琮推卸。

  “不然,今日在座诸生,无不是各自桑梓的中坚,咱们俗称秀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家乡父老办点事,何以提高到议政来说?再者我等这提议,又不是要县衙、府衙推行政令,咱们想法子,若是好呢,是为民谋福,若不好呢,权且作为游戏一场。”魏无知从来没有给人咄咄逼人的感觉,有条有理、娓娓道来,诚如八股一般,破题、承题,思路清晰。

  王应麟默不作声,是怕难住了贾琮,免得丢脸,虽说盟主在治河上能经世致用,但他终究是豪门中人,哪有那么多经验,这些事,给县尊府台头疼才是正经。

  罗国奇在世时是有不少朋友的,但这些朋友少有可靠的,一旦罗国奇身败名裂,他们避之唯恐不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以贾琮不担心罗国奇朋友报复,他们不会。而魏无知这个罗国奇的表弟,却是不能相提并论了。

  贾琮脑子思索了种种计策,把他当成建造木牛流马的诸葛亮?不是,分明是讥讽、刁难他啊,虽然说“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但儒家就是“现世主义”,尤其是“枪打出头鸟”,这些事避也避不开,倒不如将计就计,做得好了,反而又能为自己添加好名声。

  于是,贾琮点头,微笑道:“魏兄真乃知民、爱民,良乡有魏兄这般诸生,是良乡之福。”

  “承让,孟子云:君为轻、民为重、社稷次之。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之溺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之饥也……”魏无知笑容可掬:“如此说来,子礼兄是答应了?”

  “舍命陪君子了!”贾琮拱拱手。

  王应麟不插话了,贾琮答应,那他必有法子,张茂才一个劲鼓掌叫好,匡六合眼珠一转:“便去永昌门东的村镇,挨着田地,离城也近。”

  他们这伙人有的是选不上在发泄,有的是选上了在等,因为刘东升还要为剩下的考生举行录科、录遗,再过几天才送他们去参加乡试。

  “录科”是科考出了事故不能参加的,或者科考不过关的,再考一场。“录遗”则是包括录科不过的考生、在籍监生等符合参加乡试条件的。录科、录遗,都是科考的延续,选拔参加乡试的合格者。刘东升为这些事,忙得没有空闲见学生,他负责的是整个直隶省的考生。

  当下众生员联袂而出,浩浩荡荡,直往城外而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就如武林大会一般。

  请收藏:https://m.4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