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15章 岁安书院开办_从李元芳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为广大士子提供读书求学场所的机会。

  社会背景是一方面,具体的推行者也功不可没,比如范仲淹,他不仅推崇古文运动,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骈文,还注重教育,走到哪儿,就到哪儿开办书院,邠州、邓州、杭州、青州、泰州等地区,都深受范仲淹办学思想的影响,这些地区也成为了后世出进士相对较多的重要地区。

  正因为北宋的教育,普及到了民间,使得获取教育资源再也不是贵族官僚子弟的特权,才有了寒门子弟的屡屡及第。

  但渐渐的,各地的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除去早已名声在外的八大书院,剩下的有名儒坐镇,才能屹立于士林之列,才能让那些权贵富户,愿意将孩子送进去读书,并且奉上丰厚的束脩(xiū)。

  送“束脩”投师的礼俗,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当时是十条腊肉,随着时代的发展,送给老师的见面礼不一定就是十条腊肉,也可以用其他礼品来代替。

  如唐朝时期,就有人送酒肉或者丝绸,到了后来,给先生送的学费、酬金或者工资,也都称为“束脩”了。

  热门的书院生源不愁,单靠每月的束脩就是一笔庞大的收入,过着名利双收的生活。

  而剩下来的书院,只能靠着较低的学费,吸引那些平民家的孩子入书院,积少成多。

  所以究其根本,书院的关键还是学生。

  学生多了,多出几位进士,立刻名声大噪,扶摇直上,学生少了,连续几届颗粒无收,那就算是八大书院,也会跌下神坛。

  人总是追逐成功的。

  而在北宋,教出进士的先生,就是成功,其他说一千道一万,都是空话。

  蒋敬经历了这么多事情后,对于兄长也极为崇拜,他觉得兄长如果去考进士,是大有希望,但开办书院是要教出进士来,这个难度就大不一样了。

  别的不说,他就很想当进士,能满足不?

  正想着呢,就见索超风风火火地从对面的屋舍内冲了出来,劈头盖脸就是一句话:“这地方怕是凶宅,近来死了人的,我刚刚收拾后院,发现大滩大滩的血迹,有擦拭过的样子,但都擦不干净!”

  蒋敬皱了皱眉,十分忌讳:“这可不吉利啊,京师今年真是乱,怎的这么多凶宅?”

  卢俊义倒是完全不怕什么死人不死人,但也不悦地道:“那牙人当时可不是这么说的,我去找他!”

  索超道:“要不我们劝劝兄长换个地方,反正有丁判官在,外城这一圈地方都能租到房子,何必在这地方呢?”

  卢俊义看了看对面肉眼可见的御拳馆,有些惋惜:“这里可真不错,但还是书院的前程更重要,实在不行换了吧!”

  李固一直跟在他后面聆听着,听到准备换地方,眼中一喜,赶

  请收藏:https://m.4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