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百四十五章 首映礼 完_重生美国当大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爱尔兰大饥荒时期的济贫院。

  不过我们的袁大师为了让观众们喘上一口气,这段相比之下显得比较温馨和轻松。

  比如女孩子们被剃了一个短发而抿嘴偷乐。

  比如她们狼吞虎咽的吃相。

  比如大姐给其他女孩子讲故事。

  比如她们合伙捉弄恶毒却有愚蠢的嬷嬷……

  总之,这些苦中作乐又展现少女俏皮可爱的场景让观众席上发出了轻轻的笑声。

  然后,出发的日子到了。

  第一批的“饥荒孤女”们被带到了码头,登上了开往澳大利亚的帆船。

  这个场景实际上是严格地按照史实。历史上每一批次的三艘船都搭载有700位女孩子。大卫-格里菲斯也真的找了三艘真正的帆船和700位女孩子来拍摄这个场景。

  当然啦,比起《党同伐异》里面为了拍摄征伐巴比伦的波斯大军行军场面找了一万五千名群众演员,这也算不了什么了。

  不过即便如此,这个场景也是相当滴壮观。

  这些帆船都经过了一定改装,又加上袁大师的“后期制作”,看上去都如同史前的海洋巨兽,张开了大嘴吞下了这些可怜的女孩。

  接着就是远洋航行了。

  实际上,饥荒孤女们要比同一时期去往美利坚同胞幸运得多得多得多。

  别看爱尔兰到美利坚只用横渡一个大西洋,但是由于这些贫民根本就没有什么钱,因此他们只能乘坐最廉价的船只。这种船只条件极差,只给乘客们提供少量的水、食物和空间,乘客们的死亡率往往高达30%!

  而此时英国往澳大利亚运送犯人的经验相当丰富,毕竟他们从1788年开始搞了将近半个多世纪。

  另外平心而论,英国政府在十九世纪绝对是出类拔萃的。这是一个纯粹的政府行为,受到了爱尔兰济贫法委员会、伦敦殖民地土地和移民委员会和澳大利亚当局等政府机构的密切监管。

  所以虽然去往澳大利亚遥远得多,但是孤女们在远航中的死亡率不到百分之一。

  但是,但是,但是,这部片子可是出自袁燕倏的手笔,他怎么可能给英国佬说好话?

  因此我们的袁大师开始豪快地发起了便当。

  身处潮湿、逼仄、黑暗、颠簸的舱室之中,本来就体弱的饥荒孤女纷纷死去。每一天都要进行好多次的海葬。

  看到这些青春少女被无情的大海所吞噬,场内响起了轻轻的抽泣之声。

  不过在大姐的照顾之下,法雷尔三姐妹总算平安抵达了墨尔本。

  当她们走出舱室的时候,这是《饥荒孤女》第二次出现了太阳。不过这却是一个毒辣的日头。

  幸存下来的饥荒孤女被安置在海德公园(英国人还真是喜欢这个名字)的军营里面。(笔者注:现在那里就有纪念“饥荒女孩”的纪念碑。)

  可是澳大利亚人却不欢迎她们。当地的报刊媒体

  请收藏:https://m.4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