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16章 【考古】_重生之黄金宝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只大蝎子,咬死之后叼到秦凡面前邀功,搞的秦凡哭笑不得。

  在大山里转了大约三个小时,郭教授他们终于是找到了铁蛋挖出那件青铜尊的地方。

  “这边的泥土有用铁铲翻动过的痕迹,应该就是这里了。”

  秦凡看到在这边的山坡上有不少或浅或深的坑,看来这铁蛋没少在这里打洞。

  这时,徐斌从包里拿出一个造型古怪的U型铲,找了个还没被人挖过的地方身体站直,双腿叉开,双手握着杆子置于胸前,铲头朝地位于两脚之间,用力向下垂直打探。

  紧接着,徐斌用力握着杆子不停的旋转着铲头,四面交替下打,保持孔的圆柱形。然后从刃部逆铲将土抠下,纵向掰开看断面。

  徐斌手里这只造型古怪的U型铲,就是大名鼎鼎的洛阳铲了。

  洛阳铲最早广泛用于盗墓,直到1928年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目睹盗墓者用洛阳铲盗墓的情景之后,才将它运用在考古钻探上。

  而今,洛阳铲就是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如何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是一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洛阳铲因为是要作为挖掘探洞、采集探土之用,故而铲身不是扁形而是半圆筒形,类似瓦筒状,很像七八十年代常见的一种凶器,管儿插。

  常见的洛阳铲铲夹宽仅2寸,宽成U字半圆形,铲上部装长柄。洛阳铲看似半圆,但其实形状不圆也不扁,最关键的是成型时弧度的打造。

  一般而言,洛阳铲的铲头长20到40厘米,直径5到20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之后,可以打入地底十几米。然后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识,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式的洛阳铲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在洛阳铲基础上改造的新型洛阳铲。这种新型洛阳铲不用木杆,而是改用螺纹钢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平时看地形的时候,就可以拆开放在背包里,十分方便。

  考古发掘是个细致活,一点也马虎不得,极其考验耐心。

  徐斌握着洛阳铲打了好几个洞,累的满头大汗也没从地下淘出什么东西。

  “郭教授,你们是怎么用洛阳铲勘测这地底下到底有没有墓室的?”

  对于考古发掘秦凡虽然不陌生,但在专业的考古学教授面前只能算是一个门外汉。有机会跟郭教授出来考古,自然要跟他取取经,不枉来这一趟。

  “很简单,在考古勘探里面一般将土粗分为死土和活土。死土就是未经人类扰乱过的原生土壤。其特点是结构比较紧密,稍有光泽,颜色均匀,质地纯净,不含人类活动的痕迹。”

  “而活土又叫熟土,就是被人类翻动过,改变了原来结构和质地的土壤。”

  “用洛阳铲将地底下的土带出来

  请收藏:https://m.4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