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7.考场内外的评委_求求了,快回家练琴吧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速度与稳定,不分先后,缺一不可。

  可他忽略了一点,他只是一名身处大学校门之外的社会钢琴老师,没有亲临艺考现场为考生打分的心得。

  所以口中所说的经验也只是站在考官视角下模拟出的一种下意识思考,以及多年来身处行业内的所听所闻。

  那么对于一名真正的艺考考官,是否会在考场面对类似贝多芬月光三、黎明一、暴风雨三、热情三、肖邦激流、革命、冬风这类需要速度支撑的曲目时,真的如李安所说那般通常会先会皱下眉头。

  首先在考生弹响之前,绝大多数考官不会皱眉,尽管他们已经麻木或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

  那么这里得先说说为什么有这么多考生会选择这些曲目。

  这类曲目都具备一个相同的共性,旋律抓耳(好听)、律动鲜明(节奏感强)、极富音乐内涵(易共鸣),所以这些曲子包括评委老师,都是很愿意去欣赏的。

  好的作品越流传越广,甚至如今连网络小说这种以网络为载体的阅读娱乐行业都能出现这些作品的影子,那么这些作品在艺考考场上频繁出现这一现象就更不足为奇了。

  然而在考场上弹得人越来越多,就会出现另一种情况。

  听觉疲劳。

  原来让人惊艳的作品可能没有那么惊艳了。

  考官的耳朵变得越来越挑剔,不得不将评判的标准抬高。

  这也就造成了选择这些曲目的考生通常要面对更严格的考验。

  久而久之,对于这些曲目,便流传出艺考评委闻声色变的传闻。

  如此说来,造成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既不是考生也不是评委,是作曲本人,谁让他们把作品写的那么好。

  其次对于这些经典的好作品,是不是真的就是考生的选曲雷区。

  并不是。

  如果你有绝对的实力,比考场上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弹得好,那么用这样的高难度经典作品就会很加分。

  因为每年选择这些曲目的考生人数实在太多了,优质的演绎会在考场造成强烈反差,这个对比指下,反而容易出高分。

  据霍晓东回不太完整的回忆,截止目前,今天他已经听到了五次月光三的开头四小节。

  只评开头,李安这名学生的月光三在这五名考生中还算不错,可以排到第二位,但是距离他心目中的预期确实还差一点。

  因为是李安的学生,所以他对季洋的预期比别的考生高出一些。

  现场多数评委同霍晓东一样,一月十七日晚也在红楼音乐厅。

  最后的献花环节,李安的学生们登台,其中就属这名高出其他孩子大半个身子的身影最现眼。

  甚至其中了解更多的人还知道这名女孩艺考前还和他们的系主任上过几个月的课。

  哪怕对于陈昌文这种,对系里哪些老师又收了哪些学生从不关心、同时也记不清哪个孩子在

  请收藏:https://m.4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