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六十七章 邪学会 上_重生美国当大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呵呵。

  他们一起敲响了这座小别墅的大门。打开门的却是一位留着短发,容貌甜美的少妇。

  两位男士脱下帽子行礼道:

  “凯瑟琳,夜安(goodevening)。”

  “你好,曼斯菲尔德女士。”

  只听这位三旬少妇笑吟吟地用带着古怪口音的英文说道:“查尔斯,汉密尔顿。你们两人到的最早。”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Mansfield)这个名字赛里斯人不熟悉。但是“曼殊斐儿”这个雅致的称呼就有很多人听说过了。

  所以说,中文确实博大精深,既能把Mansfield翻成曼殊斐儿,还能把门罗主义的Morroe翻成梦露。

  而这个名字正是徐志摩翻译成中文的。

  这位生于新西兰、成名于英格兰、风格酷似俄罗斯的著名女作家正是此地的女主人。

  后世提到“波西米亚”这四个字,某些不学无术的小资肯定不会想到捷克,估计他们连波西米亚王国都不知道。

  他们会想到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和所谓的“波西米亚式”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所谓的“文学青年”不好好找工作也不回家种地,飘荡在大城市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

  而曼殊斐儿正是波西米亚生活方式的践行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是海明威这“迷惘的一代”的前辈。

  不过有一点必须要提醒一下,要真正享受“波西米亚式”的生活,你得像这位女作家一样,有一个当银行家的父亲。别像海明威那样穷到只能拿免费的咖啡充饥。

  说实话,我们的袁大师真的是全无雅骨,既不喜欢什么“波西米亚式”,也不大喜欢曼殊斐儿的。

  因为这位美女作家的太过“俄罗斯式”了,她书中角色的内心世界充满纠结与挣扎,很有托尔斯泰和“拖戏是拖了一点夫斯基”的既视感。(笔者注:拖戏……斯基,当然就是陀斯妥耶夫斯基。)

  她以短篇著称,而她的短篇太“契诃夫”了,以至于有人说她在抄袭契诃夫。

  总之,她自己都说自己是一个俄罗斯人。而俄罗斯文学界也认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作品是对俄罗斯文学巨匠们的最诚意的恭维。

  其实原本那条历史线上是没有这次聚会的,曼殊斐儿也不是邪学会的成员,徐志摩一直要到1922年才拜访她。

  可是最近这段时间,西边出了一个红得发紫的尼奥-袁!

  于是他的“我的朋友徐志摩”惊讶地发现居然成了一位尼奥-袁专家。

  其实徐志摩也没有浅薄到四处显摆他和袁燕倏之间的关系。不过英国人最早注意到我们的袁大师不是因为他的,而是因为他的《9评民主党》。

  在这几篇政论文章里面,袁燕倏把不列颠帝国骂得是狗血淋头,当然遭到了英国报界的反击。《泰晤士报》上面还登出不署名文章称那个中国人只不是“吸阿芙容吸得失了智的鸦片鬼”。

  徐志摩当然要为自己的朋友辩护了,这一来二去他的朋友圈子都知道他是袁燕倏的老同学兼好朋友。

  在此之后,我们袁大师写的那些才来到了英国……没错,绝大部分还是盗版,他老人家一毛钱都没有收到。

  英美文化那是同出一源,他的能在美利坚大卖特卖,自然也得到了英吉利的极大欢迎。

  再加上,他最近又得到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加持,俨然就是“英美文学界的一颗妖星”。

  所以袁燕倏还未踏足英伦,已经名震三岛。

  也所以,徐志摩成了解读袁大师作品的第一人!

  ………………………………………………

  病友们,请大家看在慕容这几天坚持更新的份上,赏几张月票吧。

  对了,家父手术非常成功……好吧,排石手术很难不成功来着。

  谢谢大家关怀。

  请收藏:https://m.4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